曾永耀助理校長(服務年期1984-2012)
曾永耀助理校長投身教育事業,鞠躬盡瘁,一晃便已是四十載。曾助理校長主修化學,原打算繼續深造做研究工作,可惜當時家庭經濟不容許,他又是家中長子,需要擔起兼顧家庭生計的重任。在不多選擇之下,當了一名教師,然而卻發現教育下一代是非常重要和有意義,最後以教書育人為終身事業。
曾助理校長,不對,學生喜歡稱他為Sir曾,而他亦樂意接受這個稱呼,那我們便稱曾助理校長為Sir曾吧。
Sir曾問我們,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?我們雖初遇Sir曾,卻如已教了我們多年的老師般親切。開朗、健談、親切、友善、可愛,各種褒義詞接連拋出。Sir曾微微點頭同意,微笑說: 「好喔,那你們都寫進專訪喔!」
Sir曾與同學分享過往點滴
建校委員會主席
Sir曾本任教於九龍五旬節會創辦的五旬節中學,是九龍五旬節會會友。1982年秋,九龍五旬節會計劃於沙田愉田苑創辦另一中學,Sir曾被教會委任為建校委員會主席。
Sir曾憶述當年籌辦學校,工作包括與教育署聯絡,聘請教職員,購買各種器材和設備等等。新的中學命名為五旬節林漢光中學(光中),於1983年9月接收了首批學生。
精神奕奕的Sir曾
在光中的崗位
Sir曾於1984年9月亦來到光中任教,辛勤授課至2012年榮休,歷時28載。Sir曾說,他在光中擔任過很多職務,二年正式的班主任、一年的雙班主任、化學科教師、自然科學科主任、課外活動主任和助理校長等。
Sir曾認為,教學工作是永恒樂事,亦易於應付。較大挑戰的,反而是行政工作,過程中常要與老師、校長、校董會等協調,照顧和平衡各持份者的感受和利益,需要較多的心力。
戶外教學時與同學合影
優秀教師
Sir曾深受老師和學生愛戴,曾多次獲選為「優秀教師」。問及Sir曾為何深受學生愛戴呢?Sir曾以為,在課堂上,他能注重學習樂趣與增加知識的平衡,尤其是初中。
那時的初中學生,經常對Sir曾說:「Sir曾,今日的科學課有甚麼『玩』呀?」時至今天,Sir曾依然記得與初中學生們做過好些有趣的實驗。在學習量度溫度的實驗中,Sir曾會問學生,水的溫度是否可低於零度?如可以,如何能做到?Sir曾讓學生把鹽加入冰水中,從而把冰水的溫度降低於零度以下。
「實驗用了很多的鹽呢,哈哈哈。」Sir曾臉上堆滿了親切的笑容。
Sir曾說,初中課程需讓學生感興趣,從歡樂中領悟知識;而高中課程則較艱辛,不能如初中般好「玩」了,畢竟公開考試近在咫尺,學科成績會影響學生的前程,學生必須好好用功。
老師的老師
時序更迭,四季輪迴。光中很多的老師,亦曾是Sir曾的學生,在Sir曾的教室裡,受Sir曾啟蒙,進入大學,再成為光中教師。溫紹武老師、楊振強老師、陳廣明老師、黃寶賢老師⋯⋯都是Sir曾的高足,Sir曾可謂桃李滿門。
Sir曾高興見到他昔日的學生,如今已是教育界的良師,Sir曾期望他們能秉持光中的教育理念,薪火相傳,承先啟後,他便倍感欣慰。
Sir曾深受同學們愛戴
驕人的唱歌成就
Sir曾不單是優秀教師,也是歌唱的愛好者。提及Sir曾的歌聲,在旁聽着採訪的錢德順副校長,稱讚Sir曾的歌聲,簡直是不同凡響,比專業水平還要專業,是眾人皆知的事實,或可稱之為天籟?
Sir曾自小在教會長大,在教會主日學學到一些短歌,曾經在探訪老人院的長輩時唱給一班老人家聽,他們聽了十分快樂。自那時起,Sir曾便意識到原來歌唱能讓別人感到快樂。大學四年級時,Sir曾選修了從未接觸過的聲樂科,這是Sir曾自中學以來第一次上音樂課,即便當時欠缺音樂底子,但對音樂的熱愛卻一發不可收拾,曾經多次在不同教會的聖樂崇拜及音樂會上擔任獨唱,現在仍是香港聖樂團的男高音聲部長!
Sir曾到過很多地方演唱,白襯衫、黑西裝、蝶形領結隨他走南闖北,那是參加古典音樂會的服飾。確實,這服飾端莊典雅。一次例外,是在廈門的演唱會,當時真的太酷熱了,團員們都覺得忍受不下,最終脫去西裝外套,穿白襯衫演出。這就是古典歌唱者對服飾的尊敬和執著吧!
Sir曾(前排右二)參與了1989年文化中心的開幕演出
歌唱與教書的衝突
Sir曾一邊喜愛唱歌,一邊卻天天在教室講學,從早到晚的講學,是很容易傷及聲帶的。他曾過度用聲,使聲帶長了繭,被醫生囑咐減少使用聲音,或儘量縮小聲量。Sir曾實在無可奈何,一邊是對歌唱的熱愛,一邊是工作的需要,該如何取捨呢?
Sir曾仍然沒有捨棄。曾有一段很短的時間,喉嚨無法發聲,上課時,僅能利用各種方法與學生溝通。康復後,Sir曾覺得聲音已不復從前了,但仍感恩還可以唱到歌。
我們訪問的一班同學,真想聽Sir曾高歌一曲,惜最終未能有此幸運。然而,眼前這位聲音渾厚的老師,字正腔圓,性格謙遜,亦能叫我們想像錢德順副校長激動的對Sir曾的讚譽。
聲音受傷是件惋惜的事情,但我們可猜想,Sir曾站在課室裏的教書聲,亦一定和站在舞台上演唱的歌聲同樣悅耳,同樣有著引人入勝的魅力。
Sir曾既是一名優秀的歌唱愛好者,也是一名優秀的老師。
Sir曾受邀前往澳門演出
最愛的聖詩
Sir曾出生於基督教家庭,人生漫漫歷程,受到聖詩的幫助和啟發。Sir曾最喜歡的聖詩之一是《祢真偉大》。
此聖詩的內容很有意思,Sir曾解說,聖詩第一節述說神的創造,第二節述說神的救贖,第三節述說我們的盼望。這首歌在網上已然出現了許多的版本,Sir曾非常推薦我們去欣賞,不同的版本能讓聽者有不同的領悟。
Sir曾提到關於《祢真偉大》詩歌的趣事,發生於Sir曾早年在五旬節中學任教時,當時學校還未有校歌,Sir曾時常領唱這首詩歌,部分學生便誤以為《祢真偉大》是校歌。
辦學團體五旬節會頒贈獎座以誌Sir曾忠心侍主﹑作育英才
榮休生活
雖然離開了教學的工作,Sir曾卻從未停下學習。
Sir曾幼時非常羨慕懂樂器的人,在他的榮休生活中,學習樂器的夢想最終得以實現。他曾學習單簧管及長笛。Sir曾說,學而時習之,學習一件事物,不能缺乏練習。或琴藝、或書法,都要勤加練習。
除在音樂外,Sir曾酷愛騎單車。Sir曾每星期踩一次單車,其中一條路線是從大埔踩到大圍,用膳後,再從大圍踩回大埔,日子簡單而悠閒。
一眾老師祝賀Sir曾榮休
對光中同學的勉勵
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
治國和平天下,今先按下不表。Sir曾認為光中的同學,要起碼能夠做到修身、齊家。
修身,在知識上充實自己,在品格上造就自已。無知識,一切皆虛空;有知識,才能建立自己的智慧。只是,學習了知識,並不等於有智慧,真正參透了知識,才擁有智慧。
齊家,其中是好好對待家人。父母應是與我們最親的人,無論是血緣上,還是生活上,他們給予了我們很多。中國人《禮記》云,孝順父母分三個層次:「大孝尊親,其次弗辱,其下能養。」孝順最高的層次,是要讓父母因為你而感到光榮。第二層次,則是不能讓你的父母感到羞恥。第三層次,也是最基本的層次,是贍養父母。
若光中同學能做到以上所說,便能成為受人敬重的人。
重遊故地,與校長﹑老師及同學們合照留念
訪問者後記
Sir曾於2012年榮休,其後光中變遷不斷,教師新人輩出,禮堂裝修了數次,球場換了新地板,學校外牆變換了藍色,洗手間供應抹手紙和衛生紙⋯⋯
採訪告終,Sir曾隨著幾位老師和學生會成員重遊舊地。
光中變了很多,卻也好像什麼都沒變,學生會的成員們最多只在學校裡學習了六年,而Sir曾在這間學校裏教書,又比我們多了很多個六年。
好生奇怪,反而像是我們在參觀,而Sir曾回「鄉」了一趟。應該是這些六年,足以使得學校和Sir曾的情誼猶存,深遠而雋永了。
訪問及整理
5B劉璐 5A呂熙宜 5B陳世軒 3A李浚霖 2A曹美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