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目標
 

1. 課程介紹

 

  1. 中一至中三︰生活與社會科
  2. 中四至中五︰公民與社會發展科
  3. 中六︰通識教育科
  4. 教學語言︰中文

 

 

2. 課

 

生活與社會課程 (中一至中三) 的宗旨是︰

  1. 幫助學生正面認識自己、提升能力以應付日常和未來的挑戰,並會追求目標及抱負;
  2. 幫助學生作出最能適切運用個人及社區資源的決定;
  3. 讓學生成為有識見及負責任的公民,從而對發展公義仁愛的社會作出貢獻;以及
  4. 培養學生對本地、國家及全球議題的靈敏度、興趣和關注。

 

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(中四至中五) 的宗旨是︰

  1. 加深了解社會、國家、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及相關知識的複雜內涵;
  2. 對不同情境中 (例如文化、社會、經濟、政治及科技) 經常出現,並已發展成熟的當代課題作多角落思考;
  3. 成為獨立思考者,能夠適應個人、社會、國家及全球不斷轉變的情況而建構知識,理解課題的複雜性、決策的過程和面對的挑戰,從而作出合乎法理情的分析,並學習處理相互衝突的價值觀;
  4. 在多元社會中傳承中華文化傳統,加深個人對中國國籍和中國公民身份的了解和認同,同時欣賞、尊重和接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;
  5. 培養與終身學習有關的能力,以及強化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,包括慎思明辨能力、創造力、解決問題能力、溝通能力、協作能力、處理數據能力、自我管理能力、自學能力、運用資訊科技能力;
  6. 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,成為對社會、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負責任的公民。

 

通識教育科 (中六)的宗旨是︰

  1. 加深對自身、社會、國家、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理解;
  2. 對不同情境中 (例如文化、社會、經濟、政治及科技) 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作多角度思考;
  3. 成為獨立思考者,能夠適應個人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轉變情況而建構知識;
  4. 培養與終身學習有關的能力,包括明辨性思考能力、創造力、解決問題能力、溝通能力和運用資訊科技能力;
  5. 在多元社會中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,並學習處理相互衝突的價值觀;
  6. 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,使他們成為對社會、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負責任的公民。

 

 

3. 學成果

 

透過生活與社會科的學習,學生能夠︰

  1. 了解和接納自己及過健康生活;
  2. 發展與朋輩、家人及社會其他人士的有效溝通能力,認識建立及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方法;
  3. 就個人問題,以及一些可行和能達成個人目標的短期和長期計劃,發展作出具識見及負責任的決策能力;
  4. 了解個人、企業及政府在經濟體系中的角色,並明白三者在資源分配及使用的決策上的相互作用;
  5. 發展相關技能來詮釋和處理經濟指標和反映經濟表現趨勢的數據、統計表及資料;
  6. 了解本地、國家和世界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;
  7. 了解不同社會團體的特點,以及團體之間及與政府之間的互動關係;
  8. 了解本地、國家和世界社會之間的聯繫和相互依存的關係,從而培養對本地居民身份、國民身份,以及世界公民身份的認同;
  9. 明白不同團體各自持有的觀點,以及具備的不同背景和利益,發展對社會議題作出具識見和合理判斷的能力;
  10. 培養對公共事務的熱忱,裝備自己,以負責的態度參與公共事務;
  11. 學習自我管理和獨立,以及願意反思和釐清自己所作決定背後所隱含的價值觀及態度;
  12. 了解本地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和態度,包括權利與義務、自由、法治、社會公義、民主、平等機會、包容、多元性、廉潔、誠信、正直、同理心及守望相助等,以及培養欣賞和尊重這些價值觀和態度,並作出反思;
  13.  培養開放的態度,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、價值觀及生活方式。

 

透過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學習,學生能夠︰

  1. 了解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基礎、與國家的關係和國家的最新發展,從而探究兩地互動發展的機遇和挑戰;
  2. 了解與個人、社會、國家、人文世界及物質環境相關,並已發展成熟的當代課題,從而建構知識及促進自主學習;
  3. 透過課程架構涵蓋人類所共同關注的課題,了解個人、社會、國家和全球在環境、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的相互影響,並據此探究如何解決困難、推進發展,以及互惠互利;
  4. 認同國民身份,並具備世界視野,從經濟、科學、科技、可持續發展、公共衛生等範疇,認識其相互關係,以及於當代世界的發展和帶來的影響,同時了解香港、國家、國際社會的角色;
  5. 識別課題的不同意見及價值觀,並透過綜合運用慎思明辨能力、解決問題能力、創造力、處理數據能力及自學能力,從多角度探究課題的背景、內涵、發展趨勢和涉及的價值觀,從而配合事實和證據,作出合乎法理情的判斷和決定,以及建立正面價值觀和態度;
  6. 清楚表達自己的論據,並根據事實和證據,以客觀、持平和具同理心的態度來看待其他人所持的意見和觀點;
  7. 認識、欣賞與傳承中華文化,並對不同文化抱持尊重、包容和欣賞的態度、同時願意成為具責任感及承擔精神的公民。

 

透過通識教育科的學習,學生能夠︰

  1. 探究與自身、社會、國家、人類世界及物質環境有影響的當代議題,從而發展建構知識的能力,以達到︰
  1. 了解在不同的挑戰和機遇下,青少年的個人成長過程和人際關係;
  2. 評鑑香港生活中有關個人、社群和政府的權利和義務的不同方面;
  3. 評估改革開放對現代中國和中華文化的發展的影響;
  4. 認識全球化具有多項向度及和對人類有不同的影響,以及人們對全球化也有不同回應;
  5. 了解人們如何理解公共衛生的議題,並根據相關的科學知識和證據作出決定;
  6. 分析在有關能源資源及可持續發展方面,科學與科技如何與環境產生互動;
  1. 了解個人、社會、國家和全球議題的相互關聯,以及自然環境與社會的互相倚賴,並據此評估人類關注的不同議題;
  2. 反思自己的多元身份、價值系統和世界觀的發展,尤其是有關個人經歷、社會文化境況,以及科學、科技和全球化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影響;
  3. 識別對個人和社會議題的不同意見背後的價值取向,並在個人和社會層面的議題和問題上,運用明辨性思考能力、創造力,和從多角度考慮作出判斷和決定;
  4. 清楚表達自己的論據,並以尊重證據、開放和寬容的態度來看待其他人所持的意見和價值觀;
  5. 發展探究式學習的能力,包括自我管理能力、解決問題能力、溝通能力、資訊處理能力、運用資訊及通訊科技能力;
  6. 自發地進行自主學習,包括訂立目標、制訂和執行計畫、解決問題、分析數據、作出結論、匯報以及評鑑等過程;
  7. 顯示對本身所屬文化、其他文化以及理解普世性價值的欣賞,並願意成為盡責認真的公民。